案例地点:上海
背景: 随着国家对环境要求逐步提高,近年来河道水体黑臭现象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,上海已开展多年的水环境保护工作,城区水体污染控制已有显著成效,但仍有部分水体水质有待进一步改善。
截止到2017年底,上海市公共排水管道总长度约24800km,共有公共排水泵站1196座。
由于雨水对地表冲刷,以及周边居民和商户、企业将污水排入雨水管道,致使泵站将雨水排入河道时混有污水从而产生污染,正是引起河道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,原因多样且复杂,排水系统的建设、运行、维护、管理等都影响着泵站的运行,对泵站水质处理显得尤为重要。
泵站的水体如若处理不足,恶劣的水体进入到下游河道将对河道水体产生污染,进入污水处理厂也会加重污水处理的负担。
泵站放江污染控制措施,需要通过综合整治雨污混接,并建立排水管网模型,并在提高初期雨水和污水的处理、对臭味和异味的处理能力显得至关重要。
公司走访了上海某一泵站及其周边环境,经和工作人员沟通了解到水质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,水体浑浊水色差透明度低,周边群众反映泵站会有异味传出,尤其是夏季高温导致臭味加重对周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。
并取样进行水质检测,通过处理,其对比结果显示:
实验日期 | 2017/10/18~2017/10/23 | ||
检测项目 | 原水检测 | 曝气7天对照 | 微生物菌剂处理7天 |
温度(℃) | 24.4 | 22.2 | 22.2 |
PH | 7.04 | 8.37 | 8.18 |
DO(mg/L) | 1.57 | 7.81 | 7.7 |
透视度(cm) | 5.5 | >30 | >30 |
COD(mg/L) | 181.5 | 31.31 | 24.56 |
NH4-N(mg/L) | 8.679 | 0.33 | 0.283 |
T-P(mg/L) | 1.247 | 0.671 | 0.132 |
盐分浓度TDS(mg/L) | 305 | 311 | 225 |
SV30( %) | <1% | <1% | <1% |
SS (mg/L) | 143 | 11 | 17 |
灰分质量(mg/L) | 58 | 8 | 10 |
n-hexane抽取物(mg/L) | 36 | 47 | 34 |
BOD(mg/L) | 24.4 | 8.4 | 9.4 |
水体中COD过高,水体浑浊透明度差,通过增加曝气并投入适量微生物菌剂,微生物有氧呼吸来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,部分有机物可以被完全氧化;部分有机物会被好氧微生物吸收,作为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;部分有机生物在无法被微生物利用时,微生物通过自身的氧化将其分解。
1、最大限度考虑投资效益和运用成本,主要在泵站储水池中增加曝气设备。以微生物为主,配合活性污泥使用,实用可靠性,占地面积合理,周期短。
2、在运行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,布局设计科学合理、紧凑,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,污泥量少,并能适应水量和水质的变化。充分考虑到泵站系统整体的减震、降噪、除臭等功能,杜绝二次污染。
项目中使用的微生物菌剂是根据泵站特点和水质来配制的产品,是由多种菌复合组成的微生物菌群,并加入了“油脂分解菌”,能有效分解冗余有机质和水面的油脂等,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,净化水质,去除臭味、异味。由于泵站换水频率较大,预计污水达到30%-40%以上,但是能达到明显的除臭效果。
1、微生物菌剂的用量,会根据不同泵站的设施形态、蓄水量、水质具体情况进行产品用法和用量的调整。
2、日常维护:
①定期检测处理前后的水质并进行数据跟踪检测和分析,主要项目:PH、透明度、BOD、COD、T-N、T-P、SS、NH4-N、亚硝酸盐、油脂等。
②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调整微生物菌体的成分和产品配比,指导现场菌剂施撒操作,调整使用频率和用量。